本文原載於《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》 /張惠萱

種一棵苦茶樹,需要五年才能收成;走一條農業之路,十五年只是開始。茶籽堂原是一家清潔劑工廠,卻一路擴展至洗浴、保養、甚至精品苦茶油。只是想找原料,沒想到一腳踏入農業,甚至攜手社區,一同復興屬於台灣的苦茶油文化。

今年9月中,全台超過200間旅店的愛用備品品牌「茶籽堂」,在粉絲專頁Po出「經典再見,17年來的首次道別」,粉絲大驚,以為要停業。「所有的品項,由內到外都會改變設計,全面升級,」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說著決心。

接著10月就公開了外觀360度無重複的曲線設計,還用回收再製塑料rPET製成的瓶身,比上一代塑膠用料降低44%,從瓶器就做好永續循環。

茶籽堂經典款設計將絕版說再見。
將從配方、包裝、版畫,所有產品設計做改變,圖為茶籽堂洗手露產品新設計。(圖片來源:茶籽堂)

回想一開始以清潔用品起家,2004年趙文豪接下父親加工廠,當時客戶幾乎是有機商店,受到鼓吹既然做茶籽系列,不如也做茶油,結果不只踏入食用油領域,還跨進農業!

跑遍台灣,趙文豪發現九成的苦茶油原料皆是進口,也因傳統收購茶籽的經濟價值不彰,農友高齡,容易選擇棄耕,「沒有原物料,我就自己種啊!不然我怎麼說自己是在地品牌。一年只要一收,又可傳承百年的苦茶樹,為何要消失?」趙文豪說著起心動念。


從腳下的土地開始 先把原料的鮮度顧好

2014年底成立農業團隊,2016年啟動「苦茶油復興之路」計畫,引起消費者的關注。茶籽堂這幾年採契作、收購茶籽與輔導種植方式,其中基地之一——花蓮卓溪鄉的崙山部落,同時也是台灣最大苦茶樹產區。「水源來自中央山脈,加上花東縱谷的氣候,因此風味很棒,」趙文豪推薦。

10月初驅車抵達崙山,只見大果茶籽滿山結實纍纍,「只要肯踮腳、肯蹲下、肯動,這區都是你的。」帶路的產銷班班長景友惠介紹著採果的樸實無華,霜降採收時一起採收,根本家族聚會。

位於花蓮崙山的大果產區。

「我們只收鮮果,不收乾果,確保原物料來自台灣。」目前收果後仍需送往西部冷風乾燥、低溫壓榨,「未來希望每個產區都要有前處理廠,在榨油前把鮮度顧好,」趙文豪不斷思考台灣農業品質的關鍵。


朝陽社區復興計劃 當苦茶樹成為生活風格產業

往北來到宜蘭蘇澳鎮南方,一個小巧寧靜的客家村——朝陽社區,「沿著朝陽路直通漁港,可以看到海面上旭日東昇,」長駐於此,茶籽堂農業規劃師楊博宇介紹工作的美麗日常。

朝陽漁港下午三點時,漁船入港熱鬧十足,附近熟門熟路的人會前往買新鮮魚貨。
茶籽堂品牌創辦人趙文豪介紹著朝陽漁港的變化。

當初趙文豪環島台灣、尋找契作農場時經過,發現這裡有很多荒廢的國有土地,環境原始,便向社區發展協會提案,一起種植五年後才能收成的苦茶樹。等待收成過程中,茶籽堂也推動「社區復興計劃」,協助改造社區發展協會的小舖、餐廳與漁港附近景觀等。

因緣際會駐點在朝陽的楊博宇,現為茶籽堂農業規劃師。

「我們與社區想建立的是夥伴關係,一起合作發展。」帶進更多城鄉連結,後續有「小人小學」串聯老師陪伴在地的孩子,甚至成立「小人一號」南澳圖書館。作為台灣第八間通過B型企業認證的公司,茶籽堂善盡社會責任企業,獲得國際肯定。

朝陽社區景觀改造現況。

如今,走進朝陽社區信仰中心的天后宮與協會經營的海鮮餐廳,洗手間放的是茶籽堂的洗手露。外頭陳列在地蔬果的朝陽小舖,是閒聊的好所在,也是旅人走朝陽步道的最佳補給站,糙米做的米菓、阿拉比卡咖啡豆、有機秈十米……,皆是在地自產自銷的商品。

朝陽小舖前有著滿滿在地蔬果,小舖內皆是自產自銷的產品。

做出最好的苦茶油 而不是最多的

疫情前,趙文豪與團隊前往德國、荷蘭、義大利考察葡萄酒與橄欖油莊園,「他們不吝於分享專業,講得出莊園所在地的文化脈絡。」他有感而發,「台灣如果能有遍地開花的頂級苦茶油莊園,就能讓苦茶油產業發展起來!」產區各有其獨有的風味特色,各有所好。

朝陽社區的苦茶樹種植矮化與保持間距管理,方便採收。
苦茶籽可做許多清潔或保養的利用。

從製造業到品牌化的思維,趙文豪相信,「風土文化加上商品品質,才是品牌的價值。」期望小小的朝陽社區即是一個產地莊園,一個田園綜合體,從產地到餐桌到生活中,希望能讓更多人到此體驗苦茶油產業的意義,「但每一步就像重新再創業,」他苦笑。

目前合作農友總計41位,種下6千棵苦茶樹。社會學者李明璁觀察:「茶籽堂處在一個『前進理想』的過程,紮實在土地上,鉅細靡遺。」關於苦茶油之路,未來,茶籽堂還有很多的下一步。